徐明,常熟市古里镇淼泉下甲村人,江南水乡的一名农家子弟,自幼酷爱文学, 1984年11月,19岁的徐明告别了在淼泉供销社安逸的工作环境,穿上绿军装,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,开始了三年多的边境军营生活。在天山深处阿拉套山380多公里的边防线上,战士们的生活是艰苦的,用水、用电、供给都成问题,戍边的战士往往好几个月吃不上一口新鲜的蔬菜,进大山后三四年洗不上一个澡,尤其是到了大雪封山的时候,积雪深达六七十公分,最深处达1米,与外界完全隔绝,哨所就成了“雪海孤岛”,徐明巡逻的山路,陡峭惊险,往往左边是悬崖峭壁,右边是深山峡谷,人迹罕至,蛇虫遍布的山林灌木更是数不胜数。艰苦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并没有让徐明放弃文学这一爱好,他利用训练和执勤的闲暇时间,孜孜不倦地学习、写作,他是连队阅览室的常客。他从《解放军报》、《战胜报》、《人民军队》、《新闻与成才》上学步,借着军营赋予的灵气,开始了艰难的写作成才之路。
他的文学才能被部队领导发现后,当兵第二年,他由战斗班(炮班)调至连部当军械员兼文书。徐明写作的欲望和激情,是军营火热生活点燃的。对文学的爱好,加上日常的积累,使他工作的时候得心应手,成绩显著,多次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,先后两次荣获三等功。边防四年,他走遍了所在部队的各个边防站,采访了无数干部和战友,积累了海量的素材,釆写出了大量的新闻和文学作品。《中国劳动人事报》、《新疆新闻界》都报道过他。1988年,徐明退役回到常熟,安排进入乡镇企业工作,后又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工作,他利用业余时间,笔耕不辍。2013年,他出版了新闻作品集《雪莲花》,2018年,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《边关军人》,2019年初,出版了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报告文学《选择》。他的文章频频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上,他撰写的《水乡儿女在边关》,发表在团中央的《农村青年》杂志上,《他们守卫在闻名世界的大风口》,发表在《新华日报》上,《总是难忘的阿拉山口》发表在《风流一代》杂志上,《千只黄羊返“家园”》,发表在《解放军报》上……值得一提的是,《边关军人》一书出版后,引起了军内外读者的热烈反响,中央军委机关报《解放军报》刊发书评《边关军人的家国情怀》,国防部网站也介绍此书。
徐明退役30多年,时时刻刻牵挂他的部队,思念他的战友,在建军91周年之际,怀着对部队的深深眷恋,带着他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《边关军人》和7名一起去当兵退役的战友,前往当年服役的部队,重走边关路,实现他“千里送书到边关”的愿望。2018年7月20日,他们从上海乘飞机到乌鲁木齐,再换乘汽车到边陲城市博乐,经过4700多公里的长称为“获奖专业户”,仅2022年一年和2023年年初的部分获奖作品,就可见一斑:他的报途劳顿,在第二天下午的5点20分到达新疆军区边防某团团部,受到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。这次的边关行,徐明自筹路费,行程时间近10天,来回近1万公里,向8个连队赠送了100本《边关军人》,感动了戍边官兵。
徐明得过眼疾,造成一目失明,另一只眼睛视力也明显下降,这使他备受打击。突如其来的变故,并没有将他击倒,军人钢铁般的意志让他继续奔走在为军人、为国家、为时代讴歌的第一线。2019年,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,徐明花两年时间编著了《祖国在我心中》—本多彩的边关大型纪念画册,向祖国献礼。
多年来,徐明勤奋写作,硕果累累,在各级报刊、各类征文比赛中频频获奖,被大家戏称为“获奖专业户”,仅2022年一年和2023年年初的部分获奖作品,就可见一斑:他的报告文学《城市品格》2022年10月获第四届苏州市文学创作推优奖(原叶圣陶文学奖),报告文学《抗击疫情纪事》获第五届《常熟田》三等奖。《村口的叫卖声》2022年4月获全国学习平台入围奖,纪实散文《铁琴铜剑楼里的文化遗产》2023年3月获学习强国“我的博物馆之旅”主题征文全国一等奖……此外,他的文学作品不断在省市和全国级的刊物上发表:如纪实文学《海外赤子》发表在2022年第一期《常熟田》,报告文学《英雄凯旋》发表在2022年4月14日的《常熟日报》文联专版,散文《端午棕香》2022年6月1日发表在《江南时报》和《人民日报》新媒体,《明月依旧,边关依旧》2022年9月10日发表在新疆《博尔塔拉报》副刊,散文《售粮》发表在2022年8月18日的《粮油市场报》。,目前,他手头已创作完成二部作品,一部长篇纪实文学《百年下甲》,一部散文集《春雨潇潇》,以后将陆续出版。
徐明现为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、江苏省杂文学会会员、常熟市作家协会会员。 他今年58岁,这位1987年入党的老党员,“心中有家国,笔下有乾坤”。
通讯员邵兴元
2023年4月5日
通信处:江苏省常熟市白茆塘北西路29号 联系电话:189136865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