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颂七十华诞 赞美家乡巨变
我是一名八旬老人 ,目睹新旧社会两重天,一个苦来一个甜。解放后,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提升。
一、家庭生活巨变。我父母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,从早上鸡叫干到半夜鬼叫,一年干到头,落着两个空拳头,住的茅草屋(被日军烧毁),睏的瞴脚床,吃的猪狗食,糠菜半年粮,小熟吃到知了叫,大熟吃到着棉袄。特别是日伪统治时期,1941—1943期间,粮食欠收,难度苦年,每石大米从76元涨到264元,每担菜油从140元涨到420元,每担盐从44元涨到84元。旧中国国民党统治22年,1937年伪币100元可买1头牛,,到1949年只能买2个鸡蛋。我的父母与广大劳苦大众一样度日如年。当时有一首歌谣:想起那旧社会,穷人的苦难深,穷人面前三条路,坐牢逃荒一根绳。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四处去逃荒,日日夜夜辛酸事,夜夜则个叹五更。
一唱雄鸡天下白,来了救星共产党,改革开放结硕果,我家生活大变样。现在祖孙三代,住:家家住洋房,庭院、盆景、花草好;吃:荤素搭配讲营养;着:新衣裳真漂亮;行:自由自在加通畅(儿孙均有私家车)。三代人国内旅游几十次。我这个老头子国外也去过五、六个国家(我父母一生连苏州、杭州也没去过),全家人从心底里感激共产党。今年9月29日,市教育局为全市70、80、90周岁的老校长祝寿,我听了领导讲话暖人心,佩戴胸花喜人心,合影留念常在心,党的恩情铭记心。不日晚上,全家三代人围坐在一起,我激动地讲,我年轻时点灯要用油(煤油灯),耕田要用牛,摇船要用橹(我到上海去装黄粪,逆风背牵);吃水要桶吊(提井水),烧饭要用草(长江边捞浪糟柴),马桶要去倒;通讯两脚跑(没有电话)……我依靠了共产党,立三尺讲台,教书四十年。退休后参加市镇新四军研究会、关工委、养生保健协会等,外出宣讲,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,心里踏实,作为一名普通党员,还想做一点小事实事。要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,只有上下一心,圆我中国梦,幸福家家有。
二、学校面貌巨变。梅李小学有邑人张善康创办于1904年,初名为“蒙养学堂”,三四十个学生,二只教室。新中国成立后,更名为常熟县梅李中心小学,学生数、班级数年年增加。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在地方党委关心下,多方筹资,新建三幢教育楼,幼儿园整体搬迁。历史进入千禧年,学校整体搬迁,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,社会赞助200多万元,百年老校展新颜。新校按实验小学标准设计建筑,完善的教育楼,宏伟的体育馆,功能齐全的综合楼,千人就餐的饭厅,现代化的运动场,体育设施、校园绿化、美花上轨入格。学校办学水平跨越式发展和提高,硕果累累。先后荣获国家优秀(示范)家长学校,江苏省实验小学,江苏省教育技术示范学校,全国教学科研“十五”规划课题等实验学校。百年老校实行开放办学,多育并举,为祖国培养了许多有志报国的莘莘学子。在革命战争年代,一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,留下了不朽的英烈,其中李建模、任天石、薛惠民等英烈就是梅小学子;在建设四个现代化时期,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崇琪、全国吊环冠军阮国良、二胡演奏家陈耀星、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徐永元等都出自梅小,他们为祖国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我们为之赞美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喜庆七十华诞,梅小永不停步,不断超越发展。
三、农村文化巨变。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提高乡村农民文化,重视文化教育事业,使农村初等教育跨上一个新台阶,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成为科学种田的骨干力量。广大村民同样加大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,成效明显。我的家乡全村42户,180多人,其中青壮年102人,具有初中以上的64人,占青年总数的62%;大专以上27人,占27 %,本科以上29人,占28%。农民们从改革开放中分享到的红利,深切体会到农村文化水平提高之重要。
颂七十华诞,讲家乡巨变,梅李历来有“东乡十八镇,梅李第一镇”之美誉,梅李邮局汽车站,每天上城就有250多班。“四纵四横”的道路,“三馆两场一中心”整合后的优质资源(历史博物馆、培华美术馆、钱币博物馆,龙园书场、孝爱文化广场,体育文化中心),加上国家4A级的聚沙公园,在常熟市内外颇有名气,游客络绎不绝。我们要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在党的领导下,上下一心,团结拼搏,懂得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”真谛,明天的生活一定会更好!级 ( 梅李分会 陆顺泰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