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家乡的“幸福桥”看祖国70年巨变
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70年华诞,70年,弹指一挥间,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”,从我家乡一座“幸福桥”的变迁,也能看出我们祖国70年来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巨变!
我的家乡白茆,在这个小镇的西市梢,有座桥叫“新桥”,名字叫新桥,可在解放前夕,这座小木桥已经破烂不堪,摇摇欲坠,桥两边没有扶手,桥面木板缺失,过路人经常绊倒,甚至跌入河中淹死,因此,桥边经常听到遇难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声,十分凄惨!当地老百姓有首山歌唱道:“白茆镇西有`新桥',桥破行人常跌跤,老人堕河命报销,赛过阴间`奈何桥'。”这就是对当时这座桥的真实写照。这座桥,记载着白茆人民一段段风云变幻的历史,承载着当地百姓的苦难与艰辛:在日寇侵华期间,人们就是通过这座桥,奔向农村偏僻处避难!解放战争时期,我们有三位地下党的同志,就牺牲在这座“新桥”边。
1951年5月,白茆乡人民政府关心群众安危,赶紧拆除了这座破烂不堪的危桥,把原来的木桥建成了现在的水泥桥,桥两边装上了护栏,桥上还装了路灯,桥中心对外的水泥板上,刻着红色的“幸福桥”三个大字,分外醒目!从此,这座桥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解放初期,这里交通闭塞,老百姓上城里,唯一的交通工具,只有经过这座水泥桥的“东张班”客轮,而且一天只有一班,十分不便。以后在市镇北面的204国道上开通了城乡公交车,后来又增加了民营的“方便车”,近年来又增加了镇村公交,这样,汽车开到了农民的家门口,而且不但有日班车,还有夜班车,群众出行十分方便。70岁以上高龄老人凭卡免费乘坐公交车,这是大家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好事情:至于个人的代步工具,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到小汽车,一样一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,这中间,有不少车辆经常在这座幸福桥上通过。到1983年10月,白茆镇人民政府拓宽这座水泥桥桥面,扩建成双车道的公路桥,为群众出行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方便。
解放前,这里的乡镇工业为零。解放后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对农村经济的大力扶持,一家家工厂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,在这座水泥桥的周边,就开设了机械厂、晶体管厂、服装厂、纸品厂、电视机配件厂等,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波司登羽绒服装厂,产品暢销72个国家,满载羽绒服装的车辆经常经过这座幸福桥开往上海,再搭乘飞机运往欧美、非洲等世界各地。
解放前,新桥附近的农田经常被淹没,造成“十年总有九年荒”,甚至颗粒无收,农民过着“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”的悲惨生活。解放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党中央对“农村、农业、农民”十分关心和重视,人民政府大力兴建农田水利,这里成了旱涝保丰收的高产良田。李克强总理上任不久,就来到江苏常熟视察农业,他们一行人来到“田娘农场”,还驱车经过这座“幸福桥”,视察“坞坵万亩丰产方”。当李总理听到这里的农村由于实行体制改革和科学种田,实现了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的汇报后,感到十分欣慰,通过视察,他对常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。
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,这里的文化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。解放前,这里只有市镇上有一所小学,解放后,村办小学、中学、职业学校先后办了起来。群众文化事业更是得到蓬勃发展,著名的“白茆山歌”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白茆山歌艺术团七进北京中南海,进行汇报演出。还走出国门,到马来西亚参加“缤纷马来西亚民间艺术节”,获得多个奖项,载誉而归。
现在大家吃讲营养,穿讲漂亮,住讲宽敞,日日象过节,天天象过年,仿佛生活在人间天堂!实现了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,丰衣足食,以车代步……”以前这些梦想的实现,真象白茆山歌唱的那样:“白茆镇西幸福桥,车来人往真热闹。人民幸福乐陶陶,全靠党的好领导。” (白茆分会 邵兴元)